信息安全等级保护(简称“等保”)是中国对信息系统实行分级保护的一项制度,旨在通过分级、分类、分阶段的方式提升信息系统的安全防护能力。该制度依据《网络安全法》及相关标准实施,适用于各类组织的信息系统。
等保的核心内容
等级划分
根据信息系统的重要程度和受破坏后的影响范围,划分为五个等级(一级至五级),级别越高安全要求越严格。一级为自主保护级,五级为专控保护级。
保护对象
包括网络基础设施、云计算平台、大数据系统、物联网、工业控制系统等。关键信息基础设施(CII)需参照等保要求加强保护。
实施流程
定级备案:确定系统等级并向公安机关备案。
安全建设整改:依据等级要求配置安全技术和管理措施。
等级测评:由具备资质的第三方机构进行合规性检测。
监督检查:监管部门定期核查系统安全状况。
技术要求与管理要求
技术要求
物理安全:机房环境、设备防护等。
网络安全:边界防护、访问控制、入侵防范等。
主机安全:操作系统加固、恶意代码防范等。
应用安全:身份鉴别、数据完整性保护等。
数据安全:备份恢复、数据加密等。
管理要求
安全管理制度:制定策略、流程及应急预案。
人员管理:安全培训、权限分离等。
运维管理:日志审计、漏洞修复等。
等保2.0的主要变化
2019年发布的等保2.0标准扩展了保护范围,新增云计算、移动互联、物联网等场景,并强调“动态防御”和“整体防控”。测评周期建议为每年一次,高风险系统需缩短间隔。
企业实施建议
明确责任部门:设立专职团队或外包服务商协调等保工作。
差距分析:对照标准检查现有措施,优先整改高风险项。
持续监控:通过安全运营中心(SOC)等工具实现实时防护。
如需具体定级指南或技术方案,可参考《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》(GB/T 22239-2019)。